在现代社会的大家庭中,有这样一群成员,他们看似很简单,他们看似很无知,他们看似幼稚,但是他们又很固执,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有自己的喜好,他们从不人云亦云,他们总是独立特行,他们在用一颗最干净的心灵去看世界,他们就是儿童。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与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共同观点:“儿童与成人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那种认为儿童是因为缺乏理性或缺乏教育才称其为儿童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许他们还不会看书识字,也许他们还不会鉴别高雅低俗,但是他们也同我们所有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审美意识,也需要一些感官的刺激来辨别自己的喜好,启发自己的思维。这些刺激从哪里来?从一个小小的玩具包装盒,从一张精致的儿童套餐卡片,从一本儿童读物的可爱封面……换句话说,儿童也是一个有设计需求的群体,在我们为各个年龄阶层的成年人做设计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其实我们还忽略了一个更需要我们的群体?
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应当重视这个很特殊的需求群体,应当去思考如何用儿童的心理和眼光创作出一些属于他们的设计作品。
一、 儿童特有的审美偏好
为儿童创作设计作品,首先我们要了解的就是儿童的审美偏好。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主要包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透彻的理解力等方面的内容。虽然儿童的视知觉意思很强烈,但是毕竟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很有限,于是儿童的审美大多偏爱作品的局部特征。通过很多是实验证明,儿童的审美往往偏好于他所熟悉,且具有观赏和玩赏性的事物。儿童的感知能力相比成人来说更加的敏锐和直接,所以色彩对于他们的感官刺激应该是最激烈的。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偏爱色彩鲜艳明亮的颜色和色彩丰富的作品。
二、 利用儿童的想象力进行创意
爱因斯坦对想象力极为推崇,他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设计师常常会头痛于没有好的创意,其实他们缺乏的并不是好的头脑,只是因为他们没有插上想象是翅膀,所以他们飞不起来。为什么《哈里•波特》的作者J.K.罗琳能构思出如此精彩奇幻的故事情节?毫无疑问这就是想象力,一种孩童般的想象力。孩子们的小脑袋里有五彩缤纷的世界和千奇百怪的事物,上至天空,下入蚁穴。试着回到我们的孩童时代,那个时候头脑很空白,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极其有限,在这个空白的头脑中我们成天都在运转着什么?是会笑的花,是会飞的鱼,是会唱歌的小鸟……记得徐志摩曾写过这样一段美文:“飞。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天使们有翅膀,会飞,我们初来时也有翅膀,会飞。我们最初来就是飞了来的,有的做完了事还是飞了去,他们是可羡慕的……真的,我们一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只有内心里充满了想象,思维才会腾飞起来,才会产生无数奇思妙想的创意。“有想象,才会有世界”这种儿童式的大胆想象正是设计师创意思维的最初起点。无数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件成功的作品往往出色于它的想象。懂得想象,才能学会创作。如果设计师在创作时都能用儿童的思维去展开想象,用一颗童心去完成你的作品,那该是一种多么奇妙的事情。
大多数设计师总是依赖一种约定俗成的思维方式和自己喜欢的审美模式去构思自己的作品,而忽略了他们所面对的需求群体是与我们拥有完全不同思维的儿童。已经很少会有人再用儿童的眼睛和思维去观察、理解周围的世界了。难道真的如徐志摩所说“我们一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那我们如何才能打破思维枷锁,重新插上会飞的翅膀,把自己带回那童心萌动的情景中,用儿童的思维来创作属于儿童的优秀作品呢?
三、设计儿童作品应该关注的几个要点
1.下手要准—选准创意思维的突破点。儿童的思维方式往是无逻辑性的,他们的审美多是很直观易感的。正是由于这种不成熟的逻辑思维,使他们总是依靠自己的想象来理解这个世界。看到日落,他们会说太阳公公要睡觉了;看到雪花他们会认为那是天空中落下的星星;看到落叶,他们会欢呼:叶子宝宝长大了,他们要离开大树妈妈的怀抱了。设计师要想做出令孩子们喜欢并接受的设计作品,就必须去了解儿童的这些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展开丰富的想象,使作品体现出童真童趣,在情感上与獐产生共鸣。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这些成人的设计师打破现实生活的边框,解放自己的头脑,把潜在的想象力都尽情释放出来,在遐想的世界里用心灵与儿童沟通。
2.双手鼓掌¬—达到创意思维的共鸣。人是情感动物,而儿童更是忠于自己的情感。成年人会受潮流、大众等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改变自己的审美取向和情感喜好。但是儿童是最固执的群体,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几乎不会被任何来自于自身残志不残以外的因素所干扰。近代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显示,儿童从刚出生就开始产生并发展自我意识,并且天生拥有各种各样的的情感,儿童对事物形象的认识往都是在感性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抽象概括,他们希望能真实完整的观察和表达事物,但又由于知识缺乏的局限,在对形象的理解中主要还是凭借自己个人的情感和喜好来加以想象。因此我们常常看到儿童画里的形象都是不具备比例概念和现实规律的,对相同的画面,成人和孩子会拥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和审美概念。这种差异决定了在为儿童创作的设计作品时,我们需要更多儿童式的无常规性。恰恰在这些在成人眼里完全无法理解的形象、色彩和组合方式,正是孩子们眼中的思维中的多彩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这种漫无边际、毫无根据的想象思维会逐步的消失掉。那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设计深入孩子心灵,产生共鸣呢?这就需要成人的设计师们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欣赏他们,让自己返老还童,让自己返朴归真,去感孩子所感、想孩子所想,培养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并相信自己的想象力,相信自己“胡思乱想”的创作正是孩子们的最爱。
3.主动伸手—掌握创意马心猿思维的主动权。儿童的思维感知具有多通首性,他们常常借助动作、语言、表情等来表达自己对对象的感受。从他们第一次睁开双眼的那一刻起,已经开始逐步的认识并理解周围的环境。孩子们会主动去接触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陌生又新奇的事物,这种强烈的好奇心,也是求知欲的一种表现。在这个朦胧的探索和认知时期,由于他们现实生活的天地过于狭小,能接触到的事物不多,我们的设计便显得由为重要,因为那是他们扩大视野、认识世界的窗口。通过这些窗口,无数的求知信息可以直接走进儿童的内心,参与构筑他们的思维空间,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激活他们想象思维,更是要引导和启发儿童明白一个道理,了解一个规律。让他们逐步从自己那漫无边际的幻想世界里成长起来,诱发出更多更具有思维性的想象。因此一件真正适合儿童的设计作品是具备幻想特征的基础上,更实现了创造性想象思维的培养,既可以拓展儿童想象的空间,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着他们丰富而健全的情感世界,使他们拥有一种健康积极的认知和辨别能力。
综上所述噗儿童创作设计作品的创意思维过程本身残志不残就是一个不断想象和创新的过程。只有想象,才能进入儿童那丰富又神秘的内心世界,从而创作出能与他们的心灵进行对话的作品来。要超越“自我”就必须赋予自身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你最新厅大胆的创意思维空间里展翅高飞,为我们最可爱的群体创作出真正属于他们的,真正为他们所喜爱的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