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原创包装设计力量的上海时装周、紧跟时代贴近“互联网+”的中国国际时装周刚落幕,那边深圳也终于有了全城联动、欲求跻身国际的深圳时装周;苹果IWATCH手表如期而至,你却还能在苹果旗舰店门口的长队里看到戴着小米手环的翘首者;对米兰设计周、米兰国际家具展的中国元素的热议还没结束,“设计北京”叉在小长假哨然上演,接踵而至的,当属世界博览会上中国馆的“希望的田野”……所有可分享的信息实在归功于今天这无缝的互联和移动互联时代,在人工智能、3D打印、大数据、可穿戴技术漫天飞的今天,“包装设计”正以前所未有的多形态展现着其无限的可能。
包装设计究竟是什么?有定义说,包装设计是工业革命之后围绕机器化生产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在消费成为主题的当今时代,多元的媒介手段裹挟着丰富的物质,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半个世纪前罗兰•巴特就在其发表的《神话学》中说:那些如同神话般的大众文化和广告,使得消费无时不刻。在这个生态链中,“包装设计”被赋予令物品更吸引人的使命,让人们持续消费的动力。
然而包装的主要展面并不是孤立的,在包装的整体上,它仍然是一个局部,一个重要的局部。包装是立体物,人们看到的包装是多角度的,在考虑主要展面的同时,要考虑和其它面的相互关系。考虑到整个包装物的整体形象。通过文字、图形和色彩之间连贯、重复、呼应和分割等手法,形成构图的整体。
为何我们对物品的需求源源不断?我们是禁不起这些物品美好外观的诱惑么?是“包装设计”激发了我们消费的欲望么?
日本包装设计师长冈贤明认为,资本主导的时代也是一个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物质过剩时代,许多包装设计师并不是为了好用的东西而设计,他们不自觉地卷入为了刺激消费而设计的阵营。他重新思考“包装设计”与“商品”之间的关系,它们之所以具有“特色”,是因为所有的设计不是为展示最新的产业趋势,不是为了包装设计而设计,而是通过室内每一件物品后面的故事讲述了主人的生活轨迹。在这里,“包装设计”成为一种语言,所有的物品都是我们用来衡量自己生命流转的方式,而包装设计师则成为利用这种语言传达信息的人。
在中国前所未有地赋予“包装设计”以重视和时代重任的今天,新消费趋势的兴起,以及传统商业模式、沟通模式的变革,让产业对“包装设计”提出了新的解决需求。社交媒体的蔓延,使得消费需求变得清晰和多变,3月,中国首份00后生活形态与消费方式报告发布,意味着“北京包装设计”在不断面临挑战的同时,也担负着教育的责任。包装设计产业的成熟,同样意示着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