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论德国东亚美术馆佚失作品时,馆长布茨说的一句话让徐冰深感触动:“当然,我给你讲的只是这些作品、在这段时间内的事情,我相信,在这之前它们一定有更长的故事.”每一个展示设计的背后也都会有一个自己的背后故事。
布茨馆长的话在徐冰脑中生了根,生长出作品《背后的故事》.十年过去,《背后的故事》展示设计在多个国家、地区留下了足迹,似乎是时候做一个梳理.以这一系列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的“徐冰‘背后的故事’研究展”展示设计从2014年5月24日在北京中间美术馆展出,并将一直持续到11月9日.展览抛出一根线,将散落在中国、英国、韩国、美国的《背后的故事》系列连成一串.而珠串上最夺月的一颗,就是作为范例重新制作、展出的《背后的故事:富春山居图》.这件大型装置作品横亘在展厅中.正面是毛玻璃和光共同营造的光影灵动的山水画;背而则是构成这幅山水画的原料:编织袋、渔网、塑料箱、树枝、麻丝、鱼线、旧报纸.
徐冰将“破烂”变成装置的过程,原先只在大英博物馆的纪录短片中展露过一次.2011年,大英博物馆首次邀请中国当代艺术家办个展,徐冰带去了《背后的故事一7》.三号馆的大门敞开,让人们远远就能看到展厅里高达四米的毛玻璃灯箱.灯箱里是一副雾气氤氲的中国山水画.只有走近装置、绕到灯箱后面,观众才会发现,这幅山水画原来只是用些废弃物构成.
“大英这次的创作”让我发现了‘光的绘画’的概念.这次的效果丰富细腻,让观众震
惊.”在对《背后的故事》系列进行回顾时,徐冰毫不谦虚地评价这次成功的创作.大英博
物馆的亮相是背后的故事系列展示设计在七年间的第七次现身.无论是何时何地现身,这些作品都吸引了大量关注的目光.在艺术研究者们看来,徐冰的《背后的故事》系列蕴含着无数解读的可能.无论从自然风景、视觉理论还是从文化记忆、档案记录视角出发,《背后的故事》都可以被大书特书.
在中间美术馆的‘“徐冰‘背后的故事’研究展示设计中,徐冰创作《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的手稿被第一次公之于众.那些被徐冰的魔术所惊叹的人,也第一次有机会一窥《背后的故事》背后的故事.在柏林创作《背后的故事一1》时,徐冰用纸笔画下了作品的草图、标识了灯光的位置,更写下了这次创作的六条核心要义.六条中的最后一条即是:“观众可到展厅墙后面去.”
魔术师通常惮于解密,但徐冰却邀请观众到灯箱后面来看他影像魔术背后的故事.他在当时的展览图册中这样写道:“最终,观众看到的是隐藏在这些优美画面背后的东西,我们是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蒙蔽,特别是美的东西,只有努力找寻隐藏于外表下深层次的东西,我们才可以探究其不为人所知的内在.”
此后徐冰移居美国,又回到中国,但作品很多仍在符号的真实与虚幻上做文章.《风景》系列中,他在纸上用浓墨勾画山峦河川,风景中的元素是经过编排的中国字.2003年开始,他开始创作《地书》.这本书讲述了一人的日常生活,但没有一个字,全是各种图标.
这种符号的游戏,一直贯穿入展示设计《背后的故事》系列.《背后的故事》系列中,用树枝、棕、麻勾勒的草水、楼台,与他在《风景》中以文字组合而成的山水,有异曲同工之处.而在《背后的故事》系列中,树枝,棕、麻所表征的,不仅仅是风景,更是中国绘画中的勾勒、渲染.
徐冰一直在思索展示设计《背后的故事》系列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关系.在今日美术馆创作《背后的故事一5)时,那些“潇洒”的笔墨让他有了感触:“用这些材料真的有点像玩笔墨一样.我开始感到,展示设计《背后的故事》模仿的不是绝对的细节,而是用这些材料平行地表达中国画这笔的气韵.”
而在以《富春山居图》进行对象创作时,徐冰的问题变了一个维度:中国绘画艺术的本质性在哪里?“古典西画是写实的但不能用现成物来转换,国画是意象的却可以用这些现成物来转换.因为中国的绘画是一种符号的结果.一个树枝可以代表一棵树或这一类树,一块石头可以代表一座山,而不是某某地方的某一座山.”直到今天,这个直诘艺术本质的问题,仍是萦绕在徐冰心中的议题,也是北京展示设计《背后的故事》系列想要打开的魔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