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冲水马捅无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物。现代卫生设备也被医学界誉为近几百年来最重要的里程碑。近年来,随着环保可持续设计日益受到重视,不同主题的厕所设计大赛风起云涌,
优秀的公共卫生间展示设计也在国际知名设计赛事中有所斩获。那么,从源头上讲,我们为什么要重新设计厕所?
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可持续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刘新博士带领学生联合北京服装学院何颂飞老师及多名研究生成立了“公共厕所创新设计项目组”,专项研究厕所的再设计,目前己经基本完成国内此方面新技术的摸底,在本次采访中,刘新就“为什么要重新设计厕所。”这个问题给出了他的答案,简而言之,就是老技术己经不能解决新问题,更严重的是,它们还在制造问题。
中国的发展进入“新常态”,即从一味强调速度、增值、数量向追求平衡、结构、品质的方向转变。三十年来我们奔跑的速度大快了,以至于忽略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急剧恶化,以及日常生活中基本要素的完善和社会公平的构建。公共厕所,作为生态循环链的一环、公共卫生与健康的基本保证、社会文明程度的象征与标志,成为“新常态”下被关注的焦点之一。厕所技术与展示设计创新的热潮正在袭来,真心希望这是一场真正追求生态效益与生活品质的建设热潮,而非仅是厕所数量的增长或外观形式的作秀。
为什么要重新设计厕所,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冲水马捅无疑是入类文明发展的标志物,现代卫生设备也被医学界誉为近几百年来最重要的里程碑。然而,这种18世纪发明的连接城市管网的冲水式排污解决方案,由于导致水资源的浪费、管网建设的巨大投入、污水处理的巨额成本,以及宝贵有机质的损失,已经不适应面对21世纪的一系列城市问题——环境恶化、人口激增、资源匮乏……同时,大量欠发达地区的人民还缺乏最基本的卫生设施,他们既无力承担此类卫生工程的建设,又不完全适应这种都市化的生活方式。并且,在缺乏市政管网的前提下,这种冲水式马桶将为农村地区带来更严重的环境问题。
公共厕所展示设计的系统观
对不同厕所类型与特点的理解是设计研究的第一步。传统的分类方式如根据建筑类型(独立式、附属式、移动式)或设备标准(如一类、二类、三类等)或技术分类(水冲、早厕等),这种分类方式不足以理解厕所的限定性条件,不适用于厕所设计创新。因而需要从环境、人群、用途等角度进行分类(如图1)。比如,旅游人群对景区公共阔所的需求与居民住户对社区公共厕所的需求就有很大区别。
公共厕所只是绿色循环链条中的一环,创新必须站在系统的高度,对围绕厕所的生态圈做整体思考。而无论是城市、乡村还是旅游景区,公共厕所系统设计都包含一些具体内容,如:区域规划(分布、密度、位置等);绿色技术的应用〔粪便尿液的收集、处理技术、节水、节能、除臭等技术);卫生设施设计(马桶、洗手池、灯具、无障碍设施等);空间布局(不同功能区的划分、男女厕位分布、动线设计等);建筑景观设计(符合地域文化的建筑和景观设计);服务设计(针对用户行为与体验的综合服务设计,如找厕所的软件、其他旅行或医疗增值服务等〕;视觉传达设计(导视系统、风格化标牌、设备使用指南、科普知识、公益宣传等);经营管理〔日常维护、管理方式与商业模式等);其他。
选择什么类型技术、设计哪种风格的建筑和空间、配套什么服务等等,这些设计决策的前提是对几个重要限定性要素进行深入考察和研究,包括人群定位、行为分析、地域环境研究、文化、宗教、法规的影响以及适用于生态厕所的技术发展趋势等。
1、人群定位:正如上述的厕所分类研究,不同人群的需求在某些情境下有很大区别。无论什么技术,最终要满足人的需求。政绩工程与技术至上的导向都会偏离以人为本的原则。
2、行为分析:在明确了人群定位后,对如厕行为的理解和“触点”分析变得格外重要。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一个携老带幼的旅游者可能在找厕所、上厕所、换衣服、看孩子、洗水果等等一系列可能与厕所相关的行为中的“痛点”在哪?可以通过北京展示设计进行优化和创新的机会是什么?
3、地域环境:中国地域环境差异极大,会涉及到气候、温度对厕所设计的影响与要
求,不同技术方案的适应性等等问题。
4、文化、宗教、法规:我们都生活在某种文化氛围、宗教信仰和制度环境中,却经常视而不见。其实这很正常,人往往适应了某种环境就倾向于忽略它的存在。但设计师必须极度敏感,从中发掘出对设计的重要信号和灵感。
5、技术趋势:技术是实现设计目标的重要手段。粪便的回收、处理、应用;厕所环境的卫生、除臭等等。设计思维反对技术决定论,但无视技术发展趋势,不了解设计对象的各种技术可能性和要点也是一种无知。